本詞條缺少概述圖,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,還能快速升級,趕緊來編輯吧!
- 中文名
- 馬克
- 別 名
- 右玉城人
- 國 籍
- 中國
- 民 族
- 回族
- 出生日期
- 1919年
- 逝世日期
- 2007年4月20日
- 職 業
- 副政治委員
- 性 別
- 男
- 政治面貌
- 中共黨員
馬克人物生平
編輯馬克在漫長的革命斗爭中,聽從黨的指揮,服從組織分配,出色地完成了黨和軍隊交給的一切任務,是一位忠于黨,忠于國家,忠于革命事業的杰出的少數民族領導干部。
1941年,馬克被調到抗日回民騎兵團任一連政治指導員。當時,該團雖是團的建制,但經過暴動損失,兵員只有100余人,實際上楊靜仁與馬克就是該團的主要負責人。1943年5月,楊靜仁赴延安參加整風運動,馬克正式擔負起全團的工作。他帶領全團干部戰士,響應毛主席“自憶動手,豐衣足食”的號召,開赴太白鎮瓦崗川進行大生產。期間,他同戰士同往草屋,同開荒種地。手上打起了血泡,仍然堅持和大家戰斗在一起,從不休息一天,同時,利用休息時間他給大家講革命故事,鼓勵大家的革命斗志和信心?;孛耱T兵團是一支由農民暴動組成的隊伍,隊部戰士幾乎都不識字。為了提高部隊的文化素質,馬克不顧工作的繁忙和勞累,為部隊制定了詳細的文化知識普及計劃,并不厭煩其地手把手教戰士寫字,給戰士講解革命道理。在馬克的精心培育下,干部、戰士的政治覺悟和文化知識都有了很大的提高,使回民騎兵團很快成為一支英勇善戰的部隊。
1946年,回民騎兵團為迎接配合李先念、王震部隊開辟陜南根據地,部隊在行軍到涇源縣治家大莊時,遇到國民黨一個師的包圍。馬克與其他團領導臨危不懼,帶領部隊英勇作戰,拼命沖殺。在突出重圍后,馬克的腳被竹子扎傷不能行動,但也堅持要自己走,在干部戰士輪流攙扶下,馬克堅持走了兩天兩夜,直到下了六盤山,才用老鄉毛驢將他馱回了邊區。從1941年8月至1949年9月,馬克一直工作在回民騎兵團。他為回民騎兵團的成長和發展付出大量的心血,建立了不朽的功勛。
[1]
馬克人物貢獻
編輯新中國建立后,馬在一直從事軍隊的政治思想工作,他認真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,積極組織干部戰士進行政治學習,努力提高干部戰士的政治覺悟,為推進部隊的整體素質作了不懈的努力。創造出了一系列可值得推廣的政治工作經驗?!拔幕锩敝?,馬克受到排擠,但他胸懷大局,不計個人得失,仍然保持戰爭年代的革命本色,組織分配到那里,他就戰斗在那里。1969年,他被分配到石咀山煤機三廠蹲點,當時這個地區的派性斗爭非常激烈,他本人又是軍內受沖擊的重點對象,但是馬克不顧個人安危,深入實際,同工人打成一片,經過深入細致的工作,最終說服了兩派,取得了革命的團結,促進了生產。1970年,馬克帶領工作組又到阿拉善左旗支“左”,出色的調解了兩派之間的矛盾,成功地組建了該旗的黨政領導班子,受到了上級的表彰。1971年,他兼任“4841”工程指揮部政委,帶領工程兵218團歷經六年時間,圓滿地完成了30萬噸容量的洞庫建設任務。1983年離休后直到去世,他仍然關心部隊的建設,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和意見,為革命獻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。
[1]
- 參考資料
-
- 1. 馬克 .陽光農廉網[引用日期2012-10-20]